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

口袋公园焕新城市肌理,深圳探索公园+激发社区活力

口袋公园变身社区活力引擎,深圳探索城市更新新范式

美丽中国 公园模式 城市空间 深圳 口袋公园

热点星闻阁2025年10月06日 22:36消息,公园+模式打造活力城市空间,深圳美丽中国建设引领新风尚。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这个假期,许多公园都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您和家人有没有去逛一逛呢?提起逛公园,小时候这可是一件令人期待的大事,孩子们早早就开始惦记着,准备好吃的,去赏花、看动物、玩碰碰车。不过,不知您是否留意到,除了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大公园、国家级公园、野生动物园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悄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规模不大,有的甚至没有围墙,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有所不同,但通过绿化、彩化和立体化的植被设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丽中国,其实就在你我身边,今天我们一起去探访这些身边的绿色空间。 **看法观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口袋公园的兴起,正是对这种需求的积极回应。它们虽小,却承载着居民休闲、亲近自然的重要功能,也体现了城市治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些微小而精致的绿地,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也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这样的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口袋公园焕新城市肌理,深圳探索公园+激发社区活力

   逛公园曾经被认为是大爷大妈的专属活动,但如今这已成过去式。我注意到,近年来一些新兴的“网红”公园中,年轻人已成为打卡的主要群体。

口袋公园焕新城市肌理,深圳探索公园+激发社区活力

   看早春的山桃花绽放,漫步梦幻般的泡桐大道,相约深秋的银杏林,聆听一场露天音乐会。即便只是在大草坪上简单野餐,也要拍下美美的打卡照。如今,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chill”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轻松自在、享受当下的态度。 这种“chill”不仅体现在休闲方式上,更反映了一种生活理念的转变——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开始重视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质感。无论是自然景观的欣赏,还是简单的户外活动,都成为现代人释放压力、寻找心灵慰藉的重要途径。这样的生活方式,既是对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当下生活节奏的一种温柔抵抗。

口袋公园焕新城市肌理,深圳探索公园+激发社区活力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在去年正式全面开放后,迅速成为浦东地区最热门的“网红”公园之一。要说它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很多,但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个小细节,答案就隐藏在一片草坪上。这片草坪被赋予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音乐之林”。大草坪犹如一个天然的露天剧场,经常举办当下流行的露天电影和音乐演出。同时,游客可以自由地在草地上坐下野餐,孩子们也能在这里尽情奔跑玩耍。

口袋公园焕新城市肌理,深圳探索公园+激发社区活力

   大海、今年8月,深圳前海石公园的桂湾段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迅速成为年轻人热衷打卡的新热点。作为一片大型滨海公园群,这里拥有12公里的海岸线和富有设计感的景观布局。周边写字楼里的年轻人们常常前来吹海风、坐在沙滩椅上放松心情,这成为他们最直接的减压方式。而刚刚落成的人工沙滩,则是孩子们最爱的游乐场所。

口袋公园焕新城市肌理,深圳探索公园+激发社区活力

   现在这样又精致又实用的公园在各地随处可见,成了中国的“公园景观文化”。这背后自然离不开政策的托举。什么?建公园也要国家出政策、作顶层设计吗?当然了,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着眼未来的一盘大棋,为咱们老百姓建公园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它可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

口袋公园焕新城市肌理,深圳探索公园+激发社区活力

   翻开政策日历,我发现建公园的政策也很具体。202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让“见缝插绿”有了明确方向;2024年12月《城市公园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更让公园建设和管理有了全面法治保障。

口袋公园焕新城市肌理,深圳探索公园+激发社区活力

   大家的体感到底准不准?其实我也很好奇,最近这几年,咱们国家到底新建了多少个公园?我查询了多方资料,找到这样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建设口袋公园3420个。截至6月底,全国共计建设口袋公园5.4万余个、绿道14.2万余公里。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从2012年的11.8平方米提升至15.91平方米。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深圳,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公园,91%的居民能够在步行10分钟内到达公园绿地。

   走几分钟就能到达公园,这种“绿色密度”,不正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吗?除了数量众多,如今的公园功能是否也更加丰富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全国各地去看看。

   5G智慧跑道、无人机外卖柜、智能清扫机器人,2023年建成开放的深圳笔架山体育公园,科技范儿十足。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一些口袋公园则主打一个充满童趣。在安徽马鞍山,公园成了流动的文化课堂,有的公园以李白诗歌为主线,有的公园门口的书法屏风墙则写着《陋室铭》。

   走走看看,如今的公园建设理念持续提升,已不再局限于“挖湖堆山、种花种草”的传统方式,而是更加注重与城市更新、生态修复和民生改善等需求相结合。我感触最深的是,所有变化都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因此显得更加温暖和人性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郝栋:“比如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公园做了很多适老化改造。比如现在科技赋能公园,可能手指一点,从一些App上就可以预约、可以买票。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体现了我们城市发展理念在更好地服务于人的需求。”

   这两年,“跨界”这个词变得非常火热,我发现这种潮流也蔓延到了公园领域。意思就是说,公园不再只是单纯的休闲场所,越来越多的公园开始打破传统的边界,与商业、艺术、体育等多种元素进行深度融合。可能你还不太明白?举个例子,比如公园的商业模式,在深圳就有一个很好的体现。你正在逛街,转个弯就能进入绿道,还能喂天鹅和梅花鹿,这到底是在逛商场还是在逛公园呢?没错,这里的公园和商业空间已经实现了无缝连接。

   “公园+商业”“公园+文化艺术”“公园+体育”“公园+文创”等等,这些“公园+”模式让公园不再是城市中孤立的“绿岛”,而是成为连接城市各种功能的“绿色纽带”,让城市空间更有活力。

   郝栋:“这样的功能不断聚集之后,公园打破了过去我们对于传统公园的认识。这种“跨界+”的组合,一方面激活了公园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赋予它更多的人文价值、商业价值等等。”

   说了半天都是城市公园,难道乡村就不用建公园吗?当然不是!只是,乡村公园的风景另有不同,你可以理解为是美丽如画的荷花池、油菜花海、彩色稻田,甚至整个村落就是一个没有围墙、充满野趣的大公园。

   竹林环绕的四川竹艺村,由生态林木、宅院和耕地等元素围合而成,呈现出类似“盘”的居住形态,被称作“川西林盘”。这里依托如桃花源般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的核心传承区。近年来,竹艺村不断探索如何以公园的形式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 在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的同时,竹艺村正尝试将生态与文化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这种以自然为基底、以非遗为特色的发展路径,不仅保留了乡村的原生态韵味,也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通过创新性的乡村表达方式,竹艺村正在书写新时代的田园诗篇。

   竹艺村的真正转变,始于几年前的整村风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当地尽可能地保留了村庄原有的格局,并引入新村民创办书院、美术馆等文化空间,推动竹编技艺与咖啡、茶馆、民俗馆等多种业态进行深度融合。 我认为,这种改造不仅保护了乡村的原有风貌,也赋予了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力。通过引入多元文化元素,竹艺村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文化综合体的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种融合发展的模式,既尊重了地方特色,又增强了村庄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镇党委副书记廖啟帆表示:“如今,我们的村庄不仅外观美丽,还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在此设立艺术馆和工作室。年轻人可以看到,乡村并不逊色于城市,同样可以充满时尚与潮流。”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不再只是传统的农业聚落,而是逐渐成为文化与创意的重要载体。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乡村的颜值,更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通过引入艺术元素,乡村正在打破人们固有的认知,展现出多元、开放和现代的一面。这样的发展路径,既保留了乡土文化的根脉,又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推广。

   目前,我国村庄的绿化覆盖率已达到32.01%,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结合,一个个“融入田野的公园”让乡村更加美丽、文化更加活跃、村民生活更加富裕。

   郝栋:“乡村的公园化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将乡村优越的生态环境与部分民俗文化元素相结合,融入现代公园建设的理念中。这不仅丰富了公园的多样化表现形式,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加生动的活力。”

   看了这么多公园,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家门口没有公园?这个公园到底建在哪儿是怎么决定的呢?其实,选址是有一定规律和考量的。经过观察发现,各地在选择公园位置时,往往遵循“见缝插绿”的原则,同时注重“精准落地”。比如,充分利用城市中的边角地、闲置地块,还要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人口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 我认为,这种选址方式不仅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反映出城市治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将原本被忽视或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转化为公共绿地,既改善了城市环境,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处处长严震宇:“我们将可达性以及公园的服务半径覆盖率作为非常重要的指标,在规划上就考虑到老百姓5到10分钟可达的方式来进行公园布局。”

   上海的探索更具创新性:突破了“公园必须为专用场地”的传统观念,让更多的“隐匿绿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园绿地处处长管群飞表示:“例如将林地开放,打造成为休闲森林公园,或者像音乐学院、展览馆等场所对外开放,都受到了市民的欢迎。这些绿地原本属于附属绿地,开放后也被纳入了我们的公园管理体系中。”

   逛公园,看门道,我又想到一个问题:建设公园的资金来自哪里?不能全部依赖财政投入,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让公园不仅建得漂亮,更能长久运营。

   成都的环城绿道为城市空间利用提供了良好范例。一条沿着绕城高速建设的绿道,串联起121个公园,锦城湖公园就是其中的一个。公园内的高架桥下原本是一块闲置用地,当地采取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由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川西公司负责该地块的整体运营,并通过国有资产出租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了篮球场、网球场等运动设施。

   蜀道集团川高川西公司资产经营部员工张杰颖表示:“锦城湖运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公园的运动设施,同时公园的客流量也为架空层的长期运营提供了支持。”

   如今,一座长约一公里的桥下空间已被开发成十几个不同规模的运动场馆。

   四川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袁子涵表示:“锦城湖公园是我们街道体育活动最为集中的场所,今年以来,街道已陆续举办了水上龙舟、皮划艇大赛、青少年篮球、羽毛球以及亲子趣味跑等体育赛事50余场,有效推动了辖区全民健身氛围的形成。”

   说了这么多公园的变化,我发现要实现这些变化,远远不只是做到“见缝插绿”、多建些公园那么简单,这些变化里藏着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的密码,也彰显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返回,查看更多

相关阅读

柳絮纷飞处,11首诗词带你领略似梦似幻的春之韵
广式马蹄糕这样做,Q弹到停不下来!新手也能轻松掌握的地道做法
从专科到本科再到大学:一场跨越地域与学历的逆袭之路
JOSINY男童加绒牛仔套装:温暖出彩,萌娃时尚新宠

发表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填写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与优质财经科技平台共同构建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