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星闻阁2025年10月31日 09:02消息,又到柳絮纷飞季节,11首诗词描绘情似游丝,人如飞絮的唯美意境。
又到柳絮纷飞的季节,11首关于柳絮的最美诗词,将情思比作游丝,将人比作飞絮,意境悠远,令人沉醉。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离别与思念的深刻感悟。 柳絮随风飘散,看似无根无依,却也象征着一种自由与洒脱。在古人笔下,柳絮不仅是春天的点缀,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它承载着离别的愁绪,也寄托着对过往的追忆。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柳絮的喜爱从未减少,它既是文学中的常见意象,也是生活中触景生情的灵感来源。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读这些诗词,或许能让我们慢下来,感受那份诗意与宁静。
大家好,我是载月君,文章开始前,请您花2秒钟的时间,关注一下作者。如果您觉得我写的内容还不错,欢迎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如果您对我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或者想给我提出批评、建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我。
今天在刷短视频时,宿州的一位网友面对漫天飞舞、泛滥成灾的杨絮,忍不住隔着屏幕向大家询问,谁有光头强的联系方式,希望他赶紧来砍树。并表示如果熊大熊二敢阻拦,自己愿意出面替他们解决。
人间四月,杨絮和柳絮在空中纷纷扬扬,一方面让人感到十分美丽,另一方面,它们却无处不在,确实令人烦恼。早餐时,它们甚至可能飘进你的碗中,有些人对它们过敏,出门时不得不戴上厚重的口罩。
相比较来说,古人们面对那些飘飘悠悠的小精灵,表现出的更多是宽容与怜惜,而非讨厌与憎恶。 在我看来,这种态度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理解。在缺乏科学解释的年代,人们更倾向于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那些无法解释的事物,这种心态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更为和谐的关系。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虽然能够解释许多曾经被认为是神秘的现象,但在面对自然时,或许也应多一些敬畏与包容。
在他们看来,柳絮飘舞,或许是春天赠予人间的最后一份礼物,如韩信所写:“谁收春色将归去,漫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也可能是夏天献上的问候,如司马光所言:“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而柳絮纷纷撒撒,缠缠绵绵,又让人不免起了相思之情,闺阁中人看到它,会想到千里之外谋生创业的丈夫:“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多情才子看到它,会想到楚馆秦楼中的恋人:“”羁旅之人看到它,会想起魂牵梦萦的故乡:“”;亡国之人看到它,又会想到不堪回首的故国:“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今天我们分享11首描写柳絮的古诗词,欣赏柳絮飘飞的美景,感受其中蕴含的世间百态。
寓意
晏殊 〔宋代〕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曾经一度,我误以为这句诗描绘的是春日的景象,却未曾想到它或许隐藏着季节更替的微妙变化。 在我看来,诗句中的意境虽美,但若从时间逻辑上审视,仍需细细推敲。这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往往让人产生对季节的错觉,也反映出古人对时节流转的敏感与诗意表达的精妙。在今天的语境中,我们更应关注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保留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与欣赏。
总感觉梨花象征着早春,柳絮则代表着暮春,这两种景象本应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季节,为何会同时出现呢?
但如《镜花缘》所言:“岭上梅开,乃地有南北暖寒之异”,梨花和柳絮其实也是一样,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花期相叠,也是寻常之事。
一般来说,这个叠期,是在寒食节前后,所以古人又有“梨花应折尽,柳絮自飞来”之句,苏轼也有“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当淡白的梨花遇上淡白的柳絮,白日尚可分辨,到了夜晚,夜风吹来,真让人眼花缭乱,恍如置身于数九寒冬纷飞的鹅毛大雪之中。 在这样的自然景象中,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梨花与柳絮虽同为白色,却因形态与气质的不同,在光影变化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白日里尚能辨清彼此,而入夜后,风起时,两者交融难分,仿佛将人带入一个纯净而朦胧的世界。这种景象不仅令人沉醉,也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偶尔放慢脚步,去感受自然细微的变化,或许能带来不一样的心灵触动。
这一句,聚集了四季中最动人的景色:春日的繁花、秋夜的明月,夏日的微风、冬日的雪花。 在我看来,这段文字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一年四季的精华所在。春花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秋月则带来宁静与思索,夏风让人感受到活力与自由,冬雪则呈现出纯净与静谧。这些自然景象不仅构成了季节的特色,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仿佛能置身于四季轮回之中,感受时光流转的韵味。
美好的东西总想着能与心中最珍爱的人分享,但偏偏这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你不在我身边”——“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我们之间隔着巫山的云雾,就连那香车也难以将你送到我身边。
我只能先独自欣赏这美景,然后将它转化为文字寄给你。然而,山高水长,这份承载着风景与情感的信件,又会在哪一天抵达你的手中呢? **看法观点:** 这段话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与期待,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距离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尽管通讯方式便捷,但某些情感的传递仍需要时间与耐心。这种“等待”的过程,反而让文字和情感更加珍贵。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妨慢下来,用心去感受、去表达,让那些无法即时抵达的心意,也能在时光中找到属于它的归处。
李商隐说:“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相思太远,寂寞太近,相思已是苦累,寂寞更是难耐。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 〔宋代〕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有人说,男人至死是少年,这句话用来形容贺铸,可是一点都不过分。
虽然他相貌平平,被人戏称为“贺鬼头”,但这并不妨碍他拥有一颗细腻多情的心;尽管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妻子离世后他写下被誉为大宋第二悼亡词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但这也无法阻止他欣赏年轻美丽的女子。
60多岁的他,孤身一人,退隐苏州,闲来无事,除了写写诗词,便会和寻常大爷大妈们一般,坐在亭台之中,看看小桥流水,说说人间闲话。
所不同的是,他那颗多情的心,依旧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褪色,每当风吹草动,每逢四季更替,他仍会涌起深深的思念与情感。
江南水乡,位于北纬30度,这里四季分明,气候舒适宜人,春天百花盛开,秋天月色迷人,夏天凉风习习,冬天白雪皑皑。生活在这里的女子,也显得格外明艳动人。
操着一口吴侬软语,眼神柔美含情,即便是再刚强的男子,也难以抵挡这般温柔的攻势。
她轻盈地走过横塘路,如风般曼妙,微风吹起的尘土也仿佛染上了芬芳。她的青春年华,究竟是与谁共度?是在月下桥边的花院中,还是在深宅大院之内?或许,唯有春风知晓。 在我看来,这段文字描绘的不仅是一位女子的身姿与气质,更透露出一种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感怀。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种朦胧而诗意的氛围,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文人笔下的婉约意境。这种表达方式虽非新闻报道,却同样具有文学价值,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在信息纷杂的当下,这样富有美感的文字,恰似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关注生活中的诗意与情感。
随着她的离去,他的思绪仿佛天边飘荡的云朵,时而舒展,时而起伏。他反复思索,从晨曦初现到暮色四合,始终想不出接近她的办法。无奈之下,他只得提起彩笔,将心中对她的喜爱与思念倾注于纸上。
若要问他的忧愁到底有多少?就如同漫天的烟草,满城飘舞的柳絮,以及梅子成熟时节连绵不断的细雨。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于美好的事物,有时候也该去想想是否和自己相匹配,占取得好,是“忘年情话”,占取得不好,是“一朵梨花压象床”,是“驴粪蛋上下了霜”,反让人觉得尴尬和别扭。
折桂令·春情
徐再思 〔元代〕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女子最美的时光,是“豆蔻花梢二月初”,而女子最艰难的岁月,也正是在这“碧玉堂深清似水”之际。
青春,仿佛是女子的一场渡劫,若生而有幸,遇到那有缘又中意的人,一生幸福,若迟迟不见那如意郎君,则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懵懂之时,她嫁给了他,那时的她还只是个少女,尚未懂得情窦初开,只知道从此离开父母,开始新的生活,此生将与他相伴,唯有他一人。 **看法观点:**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种传统婚姻中朴素而坚定的情感。在那个时代,婚姻往往承载着家庭责任与人生转折,而非单纯的爱情表达。这种“此生只伴一人”的承诺,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重视与忠诚的期待。如今再读,虽少了浪漫色彩,却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与情感的纯粹。
而偏偏是在春心萌动的年纪,枕边的人却要离去。这世上最令人无奈的事情,或许就是从出生到现在都不曾体会过相思的滋味,刚学会懂得相思,却已深陷其中,备受煎熬。 在当今社会,情感的复杂性愈发凸显,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爱情与离别往往交织在一起,带来难以言说的痛苦。这种情感上的挣扎,不仅是个体的经历,也折射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脆弱与变化。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更应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
别后方知君之好,可惜君已在远方。
从别后,忆相逢。多少次梦中与你重逢。她的身体仿佛飘动的云,她的心如同纷飞的柳絮,她的气息,宛如一丝丝轻柔的游丝。
就像《聊斋志异》中孙子楚与阿宝的故事一样,他离去后,她的魂魄也随之而去。深深的庭院闺房里,只剩下一副没有生气的躯体,日日夜夜满怀期待地等待,他何时才能归来?
若是白昼,人声嘈杂,鸟语花香,这些或许能暂时缓解内心的烦恼。然而到了夜晚,灯光忽明忽暗,月光亦是时隐时现,当四周寂静无声,反而成了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时刻。
思念是最温情的等待,却也是最煎熬的等待。那种内心的牵挂与渴望,只有真正经历过思念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正默默承受着这份情感的重量。无论是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还是因种种原因无法相见的恋人,他们的等待都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这种等待不仅考验着人的耐心,也不断重塑着内心的情感世界。 从社会角度来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变得更加脆弱。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思念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提醒我们,在忙碌与现实之外,还有情感需要被珍惜和守护。
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
王国维 〔近现代〕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
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人间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每当我读到这句诗,都能感受到王先生笔下蕴含的深厚情感。
那是一种穿越了宇宙洪荒、超越了人间生死、跨越了物种百态的大胆与想象。 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种突破性的思维不仅体现在科学领域,也逐渐渗透到文化、艺术乃至哲学层面。面对浩瀚宇宙和复杂生命形态,我们愈发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与局限,同时也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这种大胆的想象与探索精神,正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的重要动力。
若说,《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和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尚且是人和动物之间的类比,那“人间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则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的飘忽不定和转瞬即逝。
明明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决心去实现梦想,但命运却总爱捉弄人,似乎与他背道而驰,最终还是无法抵挡住命运的洪流,如同落花般零落成泥,被碾作尘土,化作江面上点点浮萍。
晨钟暮鼓,最令人心惊动魄。面对与自己意愿完全相悖的现实,无论是借酒消愁,还是沉睡逃避,想要彻底忘却心中的忧愁与烦扰,却是最难做到的。最终只能感叹,还不如化作一片随风飘荡的柳絮,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漂泊游荡。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宋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于久在他乡的人,最见不得的,便是异乡和他乡都有的东西。
我曾看过一个短视频,讲述一位四川女子嫁到北欧后,在春日里和丈夫一起到河边挖菖蒲根。画面中展现出一种宁静而质朴的生活方式,也让人感受到跨文化婚姻中的独特温情。 这种生活场景让人联想到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画面显得格外珍贵。它不仅展现了个人生活的选择,也反映出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始终是共通的情感。
北欧空气清新,风景如画,即便是不开美颜特效,随手一个截图,都能用来做屏保。
妹子看到香蒲时,先是感到惊喜,随后回忆起童年与小伙伴们一起挖野菜的点点滴滴,语气中逐渐透出一丝哽咽,她坦言,此刻特别想念家乡。
就如这柳树,“万条垂下绿丝绦”,表面上柔美温婉,却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南北东西都能扎根生长,不经意间插下的柳枝也能茁壮成荫。
他乡春日,柳树新绿,很难说不回想到故乡池塘边的那一棵。
甚至还有人以此为曲,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对于亡国之人而言,往事更是难以回首。柳还是当年的柳,人却已非昔日的人,而国家,也早已成为别人的国度。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无论是柳絮,还是浮萍,本是最为寻常之物,但“最是人间寻常物,最是岁岁绕心头。”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些地方曾是自己亲身经历战事的见证,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仿佛还在眼前,然而即便付出无数生命,也未能换回故国的一寸山河。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胜负,更是深重的创伤与无法弥补的遗憾。那些曾经的战场,如今已归于平静,但曾经的悲壮与牺牲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每一次征战的背后,都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希望的消逝。真正的胜利,不应建立在血与火之上,而应以和平与理解为基石。
人心如此,身存又有何意义呢,不如以身殉国,让自己的魂魄随着已亡的故国一同封存于历史长河之中,让自己的名字与祖国一起铭刻在后人的记忆与记载之中。 发表看法:这段话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对故国的忠诚与不舍。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紧密相连,当国家遭遇危难时,有些人选择以生命捍卫尊严,这种精神虽令人动容,但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守护国家的重要性。历史值得铭记,但更应思考如何在当下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杜甫 〔唐代〕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若说这世上最轻浮的东西,柳絮若称第二,便无人敢称第一。
明明是棵枝干粗壮的大树,却偏偏效仿蒲公英,结出如此轻巧的种子,一遇风吹,便纷纷扬扬地四处飘散。
它本可以随意插入就能存活,却偏偏生出许多薄如蚕丝的絮状物,似乎恨不得将天下都占为己有。
明明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却还自认为不够引人注目,偏偏喜欢黏附在人的头发、衣角之间。说它愚钝吧,它却懂得借助风传递信息,以水为媒介传播;说它聪明吧,却又常常让自己陷入人或动物挥手拂去的境地。 这类现象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折射出生活中许多被忽视的细节。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即便是最不起眼的事物,也蕴含着某种规律与逻辑。而当这些规律被忽视或误读时,往往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矛盾与反差,恰是生活真实的一面。
它就是这么调皮,这么轻佻。
人们看到落花,往往感叹春天即将过去,而看到柳絮,则多是匆忙躲避,无暇静下心来体会那种“三春欲尽,芳妍将谢”的感伤之情。 在我看来,这种对自然景象的不同反应,折射出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与情感体验的浅层化。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更关注的是眼前的应对与行动,而非内心的触动与沉思。落花虽美,却难唤起久违的诗意;柳絮虽扰,却成了日常生活的干扰项。这种变化不仅是审美情趣的转变,也反映出人们心理状态的悄然变迁。
又或许,这如醉似痴、毫无顾忌地随风飘荡的柳絮,是春天不愿目睹人间的离别之情,而刻意制造出的一场虚假的繁华,迷惑你的眼睛,扰乱你的心绪,等到你终于看透明白时,夏天早已悄然来到你身边。
东栏梨花
苏轼 〔宋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我们谈论诗歌与词作,无论选择哪个主题,总有一位人物无法被忽视,他就是苏轼。
风花雪月有他,禅意生明有他,人间烟火有他,红尘恩怨还有他。
他似乎用66年的人生,体验了所有人的喜悦、愤怒、悲伤与离别,他擅长提炼感悟,仿佛一生都在深入思考,直至将世间万物理解透彻,凝聚成简洁的话语。
他就像是哲学和文学在人间的化身,蜻蜓点水一阵子,留下涟漪万万年。
这首诗,若不提及创作背景,你是否会联想到一位年迈的老人,独自站立在梨花纷飞的林中,望着如雪般飘落的花瓣,回望自己漫长而充满感慨的一生,心中涌起无限思绪,最终发出这般深沉的感叹? 在当下信息快速更迭、节奏不断加快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画面显得尤为珍贵。它让人不禁思考,在忙碌与喧嚣之外,是否还应保留一份对生命、时光以及自我存在的沉思。这种情感的流露,或许正是艺术与文学最动人的力量所在。它不依赖于外在的解释,而是直接触动人心,唤起共鸣。
可其实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才30余岁,只不过是一场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官职交接,连“乌台诗案”都还没有发生,他就有如此至深的感悟了。
清明节年复一年如期而至,梨花伴随着漫天飞舞的柳絮绽放,而人生却只有一次青春年华。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感慨的:“梦里青春可得追?”这正是这首关于梨花的诗所蕴含的深深情感,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是其人生经历细腻而真实的描绘。
踏莎行·情似游丝
周紫芝 〔宋代〕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有句歌词,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一段话:“柳絮飘满天,是我对你的思念,随着风飞了很远很远,飞了多少年”。
写的真好,也很押韵,但与这首词相比,却少了些许韵味。 在我看来,这首作品在语言的节奏和情感的表达上都显得更加细腻,虽然另一首也具备一定的韵律感,但在整体意境和情感深度上稍显不足。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词句之间的衔接与意象的运用上,使得前者更具感染力和回味空间。文学创作中的韵味,往往不是靠表面的对仗或字数的整齐来体现,而是源于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文字背后的深意。
只一句“情似游丝,人如飞絮”,便将情感的缠绵与人生的漂泊描绘得凄婉而无助,令人动容。这种文字的力量,往往能穿透表象,直抵人心。在信息纷杂的当下,这样的表达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仍需关注内心的情感波动与精神世界的细腻变化。
离情纷乱如同漫天飘荡的蛛丝,离别之人仿佛随风飘散的柳絮。
离别之时,是无语凝噎。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上天设定的离别景色,总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总有“留恋处,兰舟催发”,烟柳留人,兰舟却在催发,道是有情却无情。
夕阳斜照下,大雁飞向远方,烟尘弥漫了沙洲,草木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离别的愁绪如同被烟雾层层笼罩,难以数计。
都说,处理相思,时间往往是最好的药,明日可待,但是今夜又如何熬得过去呢?
这首词,借鉴了柳永《雨霖铃》的意境,虽不能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其情感之真挚,艺术加工之精妙,已可与原作相媲美。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 〔宋代〕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春末夏初,柳絮飘舞的时节,也正是各类野菜和药用植物成熟之际。
每每此刻,总有豆蔻年华的少女,初婚的少妇,姑嫂结伴,三三两两,前往野外挖野菜、采草药。 在当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这样的场景虽已不常见,但仍能在一些偏远乡村或传统村落中看到。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生活气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这种简单而宁静的日常,或许正是人们内心深处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
此情此景,倒真的有点像印象派画家莫奈笔下的油画,光影交错间,尽显人间的烟火气息。
看,绿色的原野与天相接,青色的天空笼罩水面,白茫茫的江水波光浮动,一派明澈洁净净。
岸边柳荫小路上空无一人,柳絮随风飘舞,落于地面却未留下丝毫痕迹。 我认为,这段描述不仅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柔美,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疏离感。柳絮的轻盈与无痕,仿佛暗示着某些事物虽存在,却难以被察觉或留下印记。这种画面感极强的场景,或许也隐喻着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易被关注的变化与流动。
站在船头远眺,越过水面的小洲,可见落日余晖中归家的人群:妇女们束着修长的衣带,衣袖轻扬,纷纷在芳洲上采摘香草、捡拾翠羽。其中有人步伐轻盈,涉水而过,于春夜时分登上停泊在雾气缭绕的洲渚边的船只。
她们刚刚整理好身上的彩带和红绳,聚集在船舱内彩绘的屏障之中。
风停夜静时,从屏障内突然传来两位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曲中蕴含着历代失意文人和漂泊天涯的歌女深沉的愁绪,又有谁能真正理解?琵琶声时而嘈杂,时而细腻,仿佛大小珍珠落在玉盘上般清脆悦耳。那乐声仿佛让琵琶女微醺,她们美丽的眉毛不自觉地蹙在一起,流露出内心的哀婉与感伤。
听着听着,就仿佛随着飘飞的柳絮,穿越了千年时光。那浔阳江头的江州司马,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宛如一幕生动的电影,在眼前缓缓展开。 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场景,不仅描绘了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通过文学与想象重新唤醒的情感记忆。这种文化的延续与再现,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体现。
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但作者并没有一味摹仿,而是另出新意。以铺叙的写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 〔宋代〕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段话揭示了不同生命体对“乐”的理解层次。表面上看,鸟儿只懂得自然的宁静与自由,人们则因跟随太守出游而感到欢乐,但真正深层次的快乐,却只有太守自己才能体会。这种“乐”并非单纯的享乐,而是一种超越表象的内心满足。 从现代视角来看,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许多人追逐外在的快乐,如物质享受、社交活动等,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安宁与满足。正如太守所体验的“乐”,它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内心的平和。我们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愉悦,而应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满足。
太守乐啥,当不只是随意的游山玩水,也不只是简单的赏花观草,如果是这样,“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确实会让太守感到不满,于是回去后立即下令,在花草区域设置各类警示牌,禁止采摘和践踏。
他在醉翁亭如此,在丰乐亭如此,晚年寓居西湖,同样如此。
对于苏杭的赞美,古人从不吝啬,反而常常相互比较。你写得深沉,我就用浅显而广为流传的语言来胜过你;你以大气磅礴的景色描写和抒情见长,我就用最简练又最美的文字来超越你。
所以说到杭州,我们想到的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那最美的季节,人们早已用文字描绘殆尽,难道就此无话可说了吗?不。欧阳修认为,百花凋谢之后,西湖的景色依然迷人。残花轻轻飘落,点点红瓣在繁密的枝叶间格外显眼,飞舞的柳絮如同细雨般朦胧。垂下的杨柳交错纵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姿态优美。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段文字道出了人们在喧嚣生活之外对宁静与自由的向往。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责任和任务所束缚,难得有机会真正放松心灵。夜晚的静谧成为一种难得的慰藉,让人得以暂时摆脱日常的纷扰,回归内心的平静。这种状态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休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释放。 我们应当珍惜这样的时刻,适时为自己留出一片安静的空间,让思绪自由流动,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吴文英 〔宋代〕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
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东风临夜冷于秋。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这一句真的惊艳到我了。
我们可以将飘落的柳絮比作雪花,比作棉絮,甚至可以比作思念,比作人生,但都不如将其称为“春之泪”来得贴切而直接。
前面我们说,春天或许是怕我们太过伤感,所以在离别之前,为我们绽放出一片绚烂的繁华。也有可能,春天同样对我们充满留恋,柳絮飘飞,正是她默默流泪的痕迹。
夜空中飘浮着几片云朵,月亮在云层中时隐时现,这并非是月亮在害羞,而是仿佛有意保持距离,若即若离,如同含羞地遮掩着面容。
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迷离的至美艺术境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这种黯然神伤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怎么能忘怀呢!
有所思,曾有过梦境;有了梦境,便生出更多思绪。不分昼夜,度日如年,这份深切的思念真是难以承受。
如此心境,自然仿佛毫无春意,夜幕中吹来的东风,比那萧瑟凄冷的秋风更令人难以承受。 我认为,这种天气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反映出季节更替的异常。在气候逐渐变得不稳定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天气的感受变得更加敏感,尤其是当春风本应带来温暖与希望时,却反而带来了寒意与不适,这种反差更显得格外突出。
欢迎您提供素材
@载月诗话
标签:柳絮诗词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