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星闻阁2025年10月27日 12:58消息,内蒙古发现千年辽代上京遗址,古城重见天日,震惊考古学界。
近日,辽上京考古队在辽上京遗址皇城西南部区域取得重要考古发现。经过5个多月的系统发掘,考古人员新确认了4组大型院落遗址,为研究辽代都城布局、城市功能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一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辽上京城址结构的认知,也为探讨契丹文化与中原制度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汪盈介绍,此次发现的4组院落中,1组为南向布局,其余3组均为东向。这一朝向特征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契丹民族“尚东”的文化传统之中。结合《辽史》记载,该区域曾分布有临潢府、临潢县等行政机构,以及孔庙、国子监等礼制建筑和皇家寺院道观,这些新发现的院落极有可能属于上述重要建筑群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本次发掘不仅是空间上的突破,更是对辽代政治、文化与宗教体系的一次深度还原。
辽上京考古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自2011年起持续开展对辽上京城址的大规模考古工作。十余年来,团队通过多地点、精细化的发掘方式,逐步揭示出这座千年草原都城的真实面貌。尤为关键的是,考古实证确认了辽上京皇城整体呈东向布局,印证了契丹人独特的宇宙观与礼仪制度;更在地表无迹可寻的情况下,精准定位出辽代宫城基址,确证“皇城环套宫城”的都城形制——这一体系既吸收了中原王朝的礼制规范,又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空间组织特色,堪称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掘还揭示出一个极具历史价值的现象:皇城内几乎所有遗址都存在辽金两代叠压营建的痕迹。这意味着辽亡之后,金代并未废弃此城,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使用并加以改造。这种跨政权的城市延续性,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并不多见,尤其对于北方民族政权交替背景下的城市演进研究而言,辽上京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为典型的关键样本。它提醒我们,城市的命运往往不因政权更迭而终结,反而可能在不同文化的接力中获得新生。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上京遗址,是契丹族于公元918年建立的辽代都城所在地,也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历史上第一座由游牧民族建立的都城。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今天的每一次铲土、每一处夯土台基的揭露,都在重新书写我们对“边疆”与“中心”、“草原”与“农耕”关系的理解。可以说,辽上京不仅是一座古城,更是一本打开的教科书,记录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