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四位皇子去世后被追封为皇帝,你都知道吗?
在古代历史上,皇子继位为君主后,通常会将未曾担任过帝王的父亲或祖父等先辈追认为帝王,这是较为常见的做法。然而,对于皇帝的兄弟而言,显然不适合被追封为皇帝,因为这可能会影响皇位的正统传承。例如,孙权称帝后,仅追封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不过,在唐朝时期,有四位皇子在去世后被追封为皇帝,这一现象较为特殊。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种追封行为往往带有政治和情感的双重考量。追封兄弟为帝,可能是为了彰显家族荣耀,或是出于对早逝亲人的怀念。但这也反映出唐朝皇室在继承制度上的灵活性,以及对宗室成员的重视程度。尽管如此,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传统的皇位继承逻辑,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孝敬皇帝李弘

李弘(652年—675年5月25日),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武则天的长子,他是唐朝第一位在去世后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显庆元年(656年),李弘被立为皇太子。据史书记载,李弘自小就以孝顺和仁德著称,担任太子期间也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例如,在关中地区遭遇旱灾、军队粮食不足时,他看到士兵只能吃榆树皮和蓬草充饥,便暗中派人送去米粮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与唐高宗、武后一同前往合璧宫时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四岁。唐高宗对此深感悲痛,依据他生前“仁慈宽厚,孝顺亲长,至死仍心系君王”的品行,下诏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并按照天子的礼仪将其安葬于洛阳郊外的恭陵。
二、让皇帝李宪
李宪(679年—742年1月5日),字成器,出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曾被尊为唐朝的让皇帝。公元684年,年仅六岁的李宪被册立为太子,后又被武则天册封为皇孙。在武周统治时期,李宪失去了太子的地位。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他被任命为员外宗正卿。710年,李宪被加封为宋王。同年,唐睿宗即位,任命李宪担任左卫大将军。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宪本应继承皇位。然而,他主动放弃成为皇太子的机会,将太子之位让给了平王李隆基。正因如此,李宪赢得了李隆基的尊重与厚爱。公元710年11月,李宪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不久后又升任司徒,此前担任的太师、都督等职务仍然一并兼任。
到了公元740年,李宪因病卧床不起。在许多历史学者看来,李宪为人恭谨自律,不随意结交权贵,也无意干预朝政,因此受到唐玄宗的敬重。公元742年,李宪去世,终年63岁,被安葬于唐惠陵。 从历史记载来看,李宪的低调与谦逊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尤为难得。他虽为皇室成员,却未涉足权力斗争,这种态度或许正是他得以获得皇帝信任的重要原因。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淡泊名利、恪守本分的人物在唐代政治舞台上的落幕,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皇室成员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自我价值的思考。
三、奉天皇帝李琮
李琮(?~752年),原名嗣直,出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作为唐朝宗室的重要成员,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子,母亲为刘华妃。在唐睿宗景云元年,他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许昌郡王。到了先天元年,唐玄宗登基后,李琮又被加封为郯王,并在一次狩猎中不幸伤及面部。 从历史记载来看,李琮作为皇室长子,自幼便受到重视,其封爵和地位反映了他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然而,他的生平记载相对简略,尤其在后期活动方面缺乏详细记录,这或许与他早逝或在权力斗争中未能发挥更大作用有关。尽管如此,他作为唐玄宗长子的身份,仍使其成为了解唐代皇室结构与继承制度的一个重要参考点。
《明皇杂录》以及《新唐书》《旧唐书·李林甫传》中记载,唐玄宗曾向李林甫提起,李琮曾在皇家园林中打猎时被野兽抓伤面部,这或许是他虽然身为长子,却未被立为皇太子的原因。
天宝十一载五月,李琮去世,被唐朝追赠为靖德太子。唐肃宗即位后,追封这位兄长为奉天皇帝,其妃窦氏被尊为恭应皇后,二人合葬于齐陵。从历史角度来看,若李琮未因伤及面部而失去继承资格,或许皇位便不会落在唐肃宗身上。因此,他在登基后追封兄长为帝,此举亦可视为对父亲唐玄宗做法的延续。 从政治逻辑看,这种追封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一种权力合法性的补充。通过追认先人地位,强化自身统治的正统性,是古代帝王常用的手法。李琮虽未能生前登基,却在死后获得皇帝名号,反映出皇权更替背后复杂的政治考量。
四、承天皇帝李倓
李倓(tán)(?~757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李倓是唐朝宗室,唐肃宗李亨第三子,母为宫人张氏。根据《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李倓英毅才略,善于骑射。初以皇孙,封为建宁郡王,授太常卿。安史之乱后,李倓跟随唐玄宗进入蜀地。
李倓曾支持太子李亨(其父)在灵武分道扬镳,最终即位为帝。他为人正直,却因此触怒了权宦李辅国和张良娣,卷入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唐至德二年(757年),李倓遭人诬陷,被赐死,结局令人惋惜。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即位后,追赠李倓为齐王。唐大历三年(768年),李倓又被追谥为承天皇帝,并改葬于顺陵。 从历史角度来看,李倓的遭遇反映了皇权更迭中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他的正直与忠诚,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却也成了他悲剧命运的根源。尽管生前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但后世对他的追封与尊号,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其品德与功绩的认可。这种历史评价的变化,也反映出不同时代对人物的重新审视与解读。
 
					 
					 
					 
										 
										 
										 
										 
										 
										 
										